因公司網站建設的需求,最近,我們又翻開了廠史資料,透過資料看故事,真是感觸萬千。
在1958年五月,宿遷全城人民參與了自來水廠的建設。獻磚、造磚、和泥,在鍋礦山上造了一座水塔,為了運河的水引到水塔,動員了八百多個社員參加工作,整整干了一個月,水廠的建設者們先后試驗了挖引水河、瓦管、竹管、陶管引用運河水,經歷無數次的失敗。最終于1958年國慶節前一天的第三十七次試驗時獲得了成功,“這個土生土長的自來水廠,在國慶節時誕生了”。
1958年12月16日的《新華日報》第二版上,刊登了名為《一股清水幸福――訪宿遷縣自來水水廠》的報道。雖然年代久遠,字跡模糊,但是內容仍然生動有趣,開篇就寫:“人們都是喜歡喝自來水的,因為它比起河水、井水來又甜又干凈,它還可以把遠處的水引送到人們的家門口,解除了多少人遠處挑水的困難,除了這,自來水還可以進行農田灌溉,美化生活環境,自來水的好處真是太多了!”
記者在文章中說,他在廠長張子美的帶領下,參觀了這座徐淮平原上的第一座水廠,他對每日供水量為1300噸的水廠蔚為驚嘆:“這樣大的工程真不簡單,是什么專家設計的?” 在報紙摘頁上,我們看到了畫家田原的三幅速寫(可能當年沒有相機),畫出了宿遷縣自來水廠的供水方式,說明中寫:提到自來水廠,大家都會想到大城市里用鋼骨水泥建筑的大廠房和自來水水塔,誰能想到宿遷一個小小縣城也能辦起自來水廠來了呢?說來真是個奇跡!
1959年工作總結中的一段話描述了當時的場景:水廠建成后,群眾喜悅萬分,放水那天,鍋礦山頂的水庫旁邊擠滿了人群,歡呼勝利,當時的群眾把這件事編了一首歌,歌詞是:“自來水,不簡單,水庫建在鍋礦山,離運河,二里半,南關吃的自來水,整整就有八里三……”
想當年,六英寸的陶管把大運河的水引入縣城,引起群眾歡騰。六十年過去了,生產能力從1300噸/日到80000噸/日,供水管道“八里三”到延長到190公里。供水人口從3000人到30萬人,運河水抽到水塔供應到處理工藝不斷完善,自來水廠的發展象一部折射中國發展的史記,從無到有,從有到優,曲曲折折,不斷發展,永不停歇,每個發展階段都飽含創業的艱難和激情。
如今的我們,翻閱發黃的資料,閱讀帶著八股味的報告,對“發展”二字忽然有所體會,什么是發展?祖輩求“有”,父輩求“精”,我們求“新”,越來越好,越來越強是謂發展。明天會如何呢?那么,就要看年我們今天埋下了什么夢想的種子。(人事行政部 吳銘供稿)